九一八事变演讲稿范文精选4篇
演讲稿可以起到整理演讲者的思路、提示演讲的内容、限定演讲的速度的作用。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新时代,能够利用到演讲稿的场合越来越多,相信写演讲稿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,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一八事变演讲稿范文,仅供参考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九一八事变演讲稿范文 篇1
同学们、老师们:
早上好!
相信大家都不会忘记明天那个特殊的日子吧!9月18日!今年是九一八事变xx周年的纪念日!1931年9月18日,日本帝国经过精心策划和长期准备,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,这是日本企图变中国为日本殖民地的重要步骤,是日本妄图独占我国东北,称雄亚洲的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行动。
自1931年9月18日至1932年2月5日,短短数月之内,国民党因为梦想着国联的力量,遵守着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信条,执行着绝对不可抵抗的命令而最终将数千里大好江山拱手与人,国人无不为之激愤,然而,在这些败退溃逃的阴影下,我们仍看到了期望,东北数千同胞仍不屈不挠,东北的众多热血男儿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,用自己的`血肉、血汗、血泪,谱写了一曲能促使国人惊醒的慷慨雄浑的悲歌!
网上一张张触目惊心的历史图片,记载了耻辱和令人痛心的过去,但也警示着我们这千千万万的中国人。九一八事变虽已过去多年,但侵华日军的罪恶却不能因时间的流逝而被抹去。
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,有人做过一项社会调查,调查显示有大约80%的中小学生不明白九一八是怎样回事儿,一小部分明白《松花江上》这首歌,但对九一八事变的具体状况都不了解,这个结果说明了什么是显而易见的吧!
九一八是国耻日,是所有中国人,尤其是青年学生就应铭记的。作为中国人,就应明白,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,记住历史大家才会牢记落后就要挨打,这国与国之间不变的真理,记住段历史,大家就不会用青春赌明天,挥霍完美的青春年华了!今年纪念
918的口号是缅怀先辈,勿忘国耻,强我中华让我们铭记这12个字,以史为鉴,培养艰苦朴素,顽强拼搏的精神、永不言弃意志!当我们在庄严的国旗下宣誓的时候,当我们冒着严寒跑步的时候,当我们应对我们的校训的时候,请告诉自己,争做21世纪中华民族的栋梁!用我们的行动让中国这头已经苏醒的雄狮再创辉煌!
九一八事变演讲稿范文 篇2
大家好!
1931年9月18日晚10时许,日本关东军岛本大队川岛中队河本末守中尉率部下数人,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,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。日军在此布置了一个假现场,摆了3具身穿中国士兵服的尸体,反诬是中x队破坏铁路。这就是柳条湖事件。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即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。
9月19日晨4时许,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五大队由铁岭到达北大营加入战斗。5时半,东北军第七旅退到沈阳东山嘴子,日军占领北大营。战斗中东北军伤亡300余人,日军伤亡24人。
事变发生后,政府电告东北军:“日军此举不过寻常寻衅性质,为免除事件扩大起见,绝对抱不抵抗主义。”
当时,日本关东军只有1万多人,而中国东北军驻在东北的有万人。东北军部队多次接受不准抵抗的训令,在日军突然袭击面前,除小部分违反蒋介石的命令奋起抵抗外,其余均不战而退。
9月19日上午8时,日军几乎未受到抵抗便将沈阳全城占领。东北军撤向锦州。全国的沈阳兵工厂和制炮厂连同万余支步枪,2500挺机关枪,650余门大炮,2300余门迫击炮,260余架飞机,以及大批弹药、器械、物资等,全部落入日军之手。据统计,仅9月18日一夜之间,沈阳损失即达18亿元之多。
此后,东北各地的`中x队继续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,使日军得以迅速占领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3省。“以上就是几十年前那场事变的经过。30万东北军不放一枪一炮,东北三省全部沦陷。
白山黑水上哀鸿遍野,饿殍满地,战火很快了烧遍了整个华夏神州。青纱帐里,万山丛中,中华儿女为家国抛头颅洒热血。经过八年浴血奋战,付出极大的代价把东洋鬼子赶出了家门。流年流水,如今又是太平盛世。王谢堂前的燕子在寻常陌巷飞舞,河沙里的断戟还在低声呜咽,可人们已经忘记了许多。我们不能忘记岳元帅背上刺的那四个字。不能忘记大刀队,不能忘记台儿庄,不能忘记凇沪血战,不能忘记南京城墙上的斑斑血泪。有太多的东西我们不能忘记。
以铜为鉴,可以正衣冠;以古为鉴,可以知兴亡。
谢谢大家!
九一八事变演讲稿范文 篇3
老师们、同学们:
早上好!
今天,是二零一四年九月十八日,距离“九一八”事变爆发已有整整八十三个年头。这个清晨,无论年级高低、年龄大小,无论老师还是同学,站在这里的我们都有一种共同的身份——中国人、清华人。此时此刻,请放下生活琐事的困扰、个人得失的纠结,在心中扫出一片空间安放前辈的故事,腾出一段时间来审视自己的灵魂。
中国方为中国,清华方为清华。
我们的祖国有一片伤痕,它的名字叫苦难。从北大营到宛平城,从黄河以北到长江之南,战火烧遍长城内外、灼痛祖国河山。无数骨肉丧命于铁蹄之下,四万万同胞苟活于屈辱之中。国之大耻,让人不忍回忆。
但,这段刻骨铭心的疼痛与屈辱,我们不会忘记,更不能忘记,也绝不允许别人、不允许曾经的侵略者忘记。因为有过难咽的苦,所以要时刻提防;因为记得战争的痛,所以更珍惜和平;因为吃过软弱的亏,所以当行健自强。今日揭开伤疤来看,并非只是为了经受一次阵痛,激起一阵仇恨,回视苦难的意义在于让今人明白如何更好地走向未来。
我们的清华有一块胎记,它的名字是爱国。百年之前给母校生命的,不是美国人的退款,而是整个民族的忍辱负重和无数百姓的流血牺牲。所以自诞生起,清华人便有爱国的种。“九一八”事变后不久,清华有400多名同学成立了“战时工作准备队”,13位同学当即奔赴前线投身抗日义勇军;当敌人大举压上,全校自北平迁至长沙时,295人参军;再迁至昆明,834人参军。我身后这块碑上刻着几十个名字,每一个名字都铭记着一次伟大的选择,一段伟大的坚持,一场伟大的.牺牲,每一个名字都是一座伟大的丰碑。若已无国,何以为家!!!无数清华人投笔从戎去,马革裹尸还,甚至连名字都不曾留下。我相信,这些的无名的英魂仍萦绕在这片苍翠之中,以他们的英灵守护着这片天空,这方土地。
若有人问我,清华何以为清华,清华与别的大学有什么不同?我不会指向别处,我将会带他来到这里,让他看看碑石上的荡气回肠。我会告诉他:在任何一个时代,都有清华人超越狭隘的私利,做出舍己为人、舍小为大、为祖国为民族的选择,并敢于坚持,敢于担当。祖国儿女,清华英烈,侠之大者,为国为民。此刻,无论你是大一的新生还是即将毕业的老生,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,我们的身上都已烙上了清华爱国的印记,而这印记也将会伴你我一生,永不褪去。
今天,我们在纪念,为了不忘记近代的坎坷伤痕;今天,我们也在缅怀,为了不淡去母校的爱国印记。而此刻的我们,除去纪念缅怀,除去这一个清晨的触动,除去这一瞬的热泪盈眶、热血满腔之外,还能做些什么?
近来我们都在谈梦想,就好像梦很容易就能实现一样。其实你我都知道,在追梦的道路上,我们将无数次跌倒,无数次徘徊。相比说出梦想,坚持更不易。每当我感动受挫或彷徨的时候,我爱来到这里,坐在西边的这条石凳上。我常问自己:有何选择能难得过舍家卫国,又有什么困难能比得过舍生取义!!!答案会穿越这片绿色的山岗、这方肃穆的碑石直达心中,给人一丝愧疚,一份温暖,更多了这满腔的力量。我想,这便是我们今天来到此处的意义——先辈用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告诉你我一个真正的中国人、青年人、清华人所应做出的选择、应有的坚持。
所以,我希望不仅仅是今天,在以后大家能带没到过此处的同学来一趟这里,在迷茫纠结的时候到这里走一走,在离开清华之后永远记住这里。记住这些名字,这腔热血,并常常以此来拷问自己的灵魂。无尽的远方,无数的人们都与我们相关,从这个清晨开始,你我当做一个大写的人,一个真正的中国人,真正的清华人。明年今日,你我当带着更强健的体魄、更坚定的理想、更广阔的胸怀再到碑前,方能不负今日诺言,告慰前辈在天英灵!
九一八,九一八,莫忘国耻,振兴中华!振兴中华,责任在我代。责任在于我们!自今日起,一同奋斗!!!
九一八事变演讲稿范文 篇4
大家下午好,今天窗外阳光明媚、微风轻拂,可是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我无法轻松的欣赏这样的美景,感受大自然这优美的风光。那是因为83年前的那一个晚上发生在沈阳的“九一八”事变。
83年前,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实现他猖狂的梦想,悍然发动了“九一八”事变,出兵攻占我国的东三省,蒋委员命令东北军“不许抵抗”,致使东三省这个有着丰富矿产资源、物产资源,面积是日本三个大的.美丽而富饶地方沦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,3000万同胞沦为了亡国奴。翻开历史的这一页,当年蒋委员长的那句“绝对不许抵抗,缴械则任其缴械,入营房则听其侵入”的话重重的击打着我们中华儿女的心,这是怎样的民族耻辱啊!29万中国军队,1万日本军队,本应该是多么悬殊的兵力对比,可是只有三天,日军竟没有废什么枪弹便一举占领了东三省,3000万同胞就这么糊里糊涂的成为了亡国奴。这是怎样的悲哀、怎样的耻辱啊!83年后的今天,阳光依然明媚,微风依旧吹拂着我们的脸庞,可是这莫大的民族耻辱,莫大的冤屈如何去平复,这血汗深仇如何去偿还?古人说: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导致未来的灾祸,作为一名当代中学生,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,不忘国耻,以振兴中华为己任。
我不是一个极端的民族主义者,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发展永远是第一位的。我只是想告诉大家,以史为镜,可以知兴替。请记住日本人对我们做的一切,振兴我们的祖国,让我们的祖国不再受任何的欺凌!
【九一八事变演讲稿】相关文章:
九一八事变演讲稿范文12-31
纪念九一八事变演讲稿02-10
纪念九一八事变爱国演讲稿11-09
小学生九一八事变纪念日演讲比赛稿11-28
九一八事变纪念日90周年演讲稿模板11-25
诚信演讲稿演讲稿02-27
《交友演讲稿》|演讲稿01-03
护士的演讲稿医生护士演讲稿12-18
理想演讲稿模板理想演讲稿12-22